我們會不停地即興合奏,從黑夜到白天,再從白天到黑夜,保持在那個狀態的感覺實在太好了,我在音樂上從來沒有感到這麼自由過。
2. 一般病房 國外的研究發現在隔離病房的醫療工作人員,平均得到COVID-19的感染機率是8.3%。研究也發現,曾到隔離病房的醫療人員鞋底下,有一半的人(50%)都有COVID-19病毒。
包括囗罩、鞋底(50%)、袖子(16.7%),手套等等。其他容易被汙染的,包括: 垃圾桶COVID-19陽性率:60% 病床把手COVID-19陽性率:42.9% 隔離病房的門把COVID-19陽性率:8.3% 另外,醫護人員的穿著也都可能被污染。故向全球的醫護人員致敬,單一個美國,就已經有3000名醫護人員因這場戰疫而犧牲了生命。Photo Credit: SARS-CoV-2 RNA detection in the air and on surfaces in the COVID-19 ward of a hospital in Milan, Italy 研究發現在半汚區(也就是在醫護人員脫下防疫裝備的區域)的乾式洗手液,是100%受到汙染的,而這裡的區域,一半的門把都沾滿了COVID-19病毒。原來病毒是隨著這些醫療人員,踩出了隔離病房。
主要可能是在非隔離病房的醫生,沒有全套防護措施。在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,其實每天都有可能和COVID-19病毒接觸,具有一定的風險我之前有寫過,醫療人員什麼樣的行為或狀況,會讓自己暴露在感染的風險之下: 家中有人確診,而被感染 防護裝備穿脫不當 在休息室,和其他醫療人員交談超過15分鐘 和其他醫療人員在近距離(1m)內,一起吃飯 工作時沒有保持安全距離 替確診COVID-19病人做檢查 不可被輕忽的飛沫傳染 最後來認識一下防疫的重點:飛沫傳染。
奇怪?藥局沒有陽性病人,地板上怎麼會都是COVID-19病毒?後來科學家們才想到,鞋底。最後還有一個人類自然的反射動作:挖鼻孔。根據研究,人每一個小時: 平均會挖三次鼻孔 四次碰嘴巴 一次碰觸耳朵 當協助主治醫師取患者咽喉異物的醫護人員,手指頭滿滿病毒就可以透過接觸的任何東西造成汙染。但現在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感染為主,這些感染病毒在環境中製造汙染,也就是說,你的手指頭,才是最危險的。
我們應當珍惜眼前所有的醫護人員向他們致敬。沒錯,早就有文獻資料告知COVID-19病毒,可以在鞋底活上好幾天。
而在一般病房工作的醫療人員,得到COVID-19的感染機率則是3.4%。Photo Credit: Role of fomites in SARS transmission during the largest hospital outbreak in Hong Kong 這張圖是2017年時研究SARS病毒傳播的文獻,與COVID-19相同,兩者皆能透過飛沫傳染 別忘了,在重症隔離病房與一般隔離病房,最髒的東西就是滑鼠和鍵盤,這些都是醫生、護理人員共用的電腦。飛沫之後再經由手部接觸,就可能造成感染風險。而醫師、護理師若又沾到汙染的任何東西,然後當把囗罩拿下的時刻自然反射動作去挖鼻孔或碰觸自己,就會造成傳染。
Photo Credit: SARS-CoV-2 RNA detection in the air and on surfaces in the COVID-19 ward of a hospital in Milan, Italy 隔離病房「外」的可能污染 1. 藥局 國外的研究發現,當對全院的地板做COVID-19的研究,發現藥局的地板,竟是100%受到病毒汙染。向醫護人員致敬 在高風險的隔離病房內外,醫護人員身處防疫第一線工作,用自己的生命搶救大家的生命,時刻都可能被環境污染。其實只要你有戴口罩,面對面咳嗽而吸入飛沫傳播的機會,也會減低很多。我們在沒有人的私人空間,會常常不自覺觸碰自己的眼鼻嘴耳,還有脖子。
2. 一般病房 國外的研究發現在隔離病房的醫療工作人員,平均得到COVID-19的感染機率是8.3%。研究也發現,曾到隔離病房的醫療人員鞋底下,有一半的人(50%)都有COVID-19病毒。
包括囗罩、鞋底(50%)、袖子(16.7%),手套等等。其他容易被汙染的,包括: 垃圾桶COVID-19陽性率:60% 病床把手COVID-19陽性率:42.9% 隔離病房的門把COVID-19陽性率:8.3% 另外,醫護人員的穿著也都可能被污染。
故向全球的醫護人員致敬,單一個美國,就已經有3000名醫護人員因這場戰疫而犧牲了生命。Photo Credit: SARS-CoV-2 RNA detection in the air and on surfaces in the COVID-19 ward of a hospital in Milan, Italy 研究發現在半汚區(也就是在醫護人員脫下防疫裝備的區域)的乾式洗手液,是100%受到汙染的,而這裡的區域,一半的門把都沾滿了COVID-19病毒。原來病毒是隨著這些醫療人員,踩出了隔離病房。主要可能是在非隔離病房的醫生,沒有全套防護措施。在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,其實每天都有可能和COVID-19病毒接觸,具有一定的風險但是,當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後,癌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將會造成破骨細胞過度活化,加劇骨質流失速度,導致骨骼疼痛、病理性骨折、癱瘓等骨骼併發症。
患者容易出現便秘、胃口欠佳、心律不整等高血鈣症狀,讓患者的生活品質雪上加霜。」 蕭世欣醫師進一步指出,因骨骼中有活躍的癌細胞,勢必要使用對抗癌細胞的藥物,才能從根源阻止癌細胞繼續長大、擴張侵犯範圍。
透過維持口腔衛生,也可避免拔牙等侵入性治療,降低骨骼併發症衝擊。此外,蕭世欣醫師也提醒,骨轉移除了會使骨骼變得脆弱,由於破骨細胞破壞過多的骨質,從骨頭內釋放到血液中的鈣質也會隨之增加。
正常時候,「破骨細胞」與「成骨細胞」的功能平衡,骨骼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。蕭世欣醫師說,癌友們若莫名出現定點骨骼疼痛就應該有所警覺,應該主動告知主治醫師,並配合醫囑接受X光、骨頭掃描、正子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,來評估癌細胞是否已轉移到骨頭。
惡性腫瘤生長過程中,癌細胞容易藉由血液、淋巴,轉移到骨骼、肝臟、腦部等遠端器官,一旦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就稱為「癌症骨轉移」。癌友坍陷的骨骼可能引起長期骨骼疼痛,睡眠品質、生活品質將降低。蕭世欣醫師說明:「『2+1療法』中,『2』指積極控制癌細胞以及抑制失控的破骨細胞。Photo Credit: 照護線上 該如何診斷癌症骨轉移? 非小細胞肺癌、乳癌、攝護腺癌、多發性骨髓瘤屬於四大高骨轉移風險癌別,然而,所有的癌症都具癌症骨轉移風險。
透過定期追蹤檢查,避免骨骼在不知不覺間,遭到癌細胞侵犯。由於骨轉移好發於脊椎骨、肋骨、大腿骨、骨盆等負責支撐人體的中軸骨骼,倘若疏於控制骨轉移,負責支撐身體的骨骼會變得脆弱。
補充足量鈣質、維生素D,則可讓成骨細胞有充足的原料來生成新鮮骨質。已因癌細胞侵犯而過度活躍的破骨細胞,則可透過定期施打單株抗體藥物,或雙磷酸鹽類藥物控制,避免骨質持續流失以及骨骼併發症的發生。
同時也鼓勵癌友們透過「2+1療法」積極面對骨轉移,在提升癌症治療效果的同時,避免癌症骨轉移衝擊生活品質,以給予癌友更佳的治療成效。因此,癌友於完成療程後,仍須聽從醫師建議,每半年至一年進行一次骨骼掃描,確定全身骨骼狀況。
『1』則指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、維持口腔衛生等日常照護原則,藉此緩解治療可能發生的副作用。Photo Credit: 照護線上 「2+1療法」力助癌友對抗骨轉移 針對發生癌症骨轉移的癌友,蕭世欣醫師建議以「2+1療法」對抗癌症骨轉移。這些脆弱的骨骼也可能因為輕輕碰撞就發生骨折,導致失能、甚至造成存活期縮短癌友坍陷的骨骼可能引起長期骨骼疼痛,睡眠品質、生活品質將降低。
補充足量鈣質、維生素D,則可讓成骨細胞有充足的原料來生成新鮮骨質。透過定期追蹤檢查,避免骨骼在不知不覺間,遭到癌細胞侵犯。
由於骨轉移好發於脊椎骨、肋骨、大腿骨、骨盆等負責支撐人體的中軸骨骼,倘若疏於控制骨轉移,負責支撐身體的骨骼會變得脆弱。此外,蕭世欣醫師也提醒,骨轉移除了會使骨骼變得脆弱,由於破骨細胞破壞過多的骨質,從骨頭內釋放到血液中的鈣質也會隨之增加。
惡性腫瘤生長過程中,癌細胞容易藉由血液、淋巴,轉移到骨骼、肝臟、腦部等遠端器官,一旦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就稱為「癌症骨轉移」。因此,癌友於完成療程後,仍須聽從醫師建議,每半年至一年進行一次骨骼掃描,確定全身骨骼狀況。